解讀“麻古”的前世今生
某市一出租的民房內,一名年輕的男子把悄悄地拉上窗簾,緊鎖房門,然后拿出一粒朱紅色的小藥丸點燃。他閉著眼睛陶醉,平日里幻想的一切全在眼前出現。等他伸出手想觸摸這夢境般的真實時,卻摸到一副冰涼的手銬。睜開眼睛,站在他面前的是當地禁毒大隊的民警。正是這顆小小的朱紅色的藥丸,將這位年輕人帶進了鐵窗生涯。居民們議論紛紛,這顆藥丸到底是什么?它從何而來?有何危害?帶著這些疑問,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位故事的主角——麻古。
麻古,是泰語的音譯,產自金三角,其主要成分是甲基苯丙胺和咖啡因,是一種加工后的冰毒片劑,屬苯丙胺類興奮劑。先在泰國、菲律賓及馬來西亞流行,近年來始流入內地及歐洲等地。
“麻古”的前世
1893年日本化學家合成了甲基苯丙胺。由于其結晶體的外形無色透明、晶瑩剔透,故也被稱為冰毒。由于具有中樞神經興奮作用,能消除睡意,解除疲勞,因此日本人將其稱之為“覺醒劑”。
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,美國、德國等交戰國家把冰毒作為軍事用藥,用來強化士兵的行動、消除士兵的疲勞和保持長時間的警惕性。納粹軍廣發冰毒予士兵以作興奮劑之用,特別是在蘇德戰爭時的黨衛隊人員及德意志國防軍。據說希特勒亦曾經注射過冰毒。日本則將殖民地韓國作為冰毒的生產基地,作為軍需品供軍隊使用。因此我們就不難理解二戰戰場中日本“神風特攻隊”的自殺攻擊瘋狂行為了。第二次世界大戰后,即上個世紀50年代,大量苯丙胺從日本的軍隊流入民間使用,導致50多萬日本民眾濫用苯丙胺。1954年日本立法禁止濫用“覺醒劑”,才遏制了其流行趨勢。
冰毒在我國,是新出現的“老毒品”。解放前夕和解放初期,在重慶、上海、南京等地的藥店和地攤上,出現的“抗疲勞素”即是冰毒,系美軍在戰后捐贈給國民黨政府的戰爭物質之一。隨后在我國個別地區出現了生產和濫用,于是國家便出臺了相關法規進行禁止,使得冰毒在我國銷聲匿跡近30年。
20 世紀60 年代后,大量冰毒從韓國和臺灣傳入美國的西海岸地區,致使夏威夷和南加利福尼亞州的冰毒濫用問題越來越嚴重。一些歐、美國家,主要在夜總會、酒吧、迪廳、舞廳中濫用這類毒品。90年代后,以冰毒、搖頭丸為代表的“舞會藥”在全球范圍形成流行性濫用趨勢,濫用群體從早期的搖滾樂隊、流行歌手和一些亞文化群體蔓延至以青少年群體為主的社會各階層。
“麻古”的今生
麻古在我國大陸地區又稱為“冰毒片”, 俗稱“紅辣椒”、“小紅豆”、“麻果”、“嘮嗑藥”、“強奸藥”、“搶劫藥”等。其主要成分為甲基苯丙胺和咖啡因,并添加有其他成分的成癮物質。
麻古外觀與搖頭丸相似,為圓形、片劑,黃連素藥片大小,呈玫瑰紅、淺橘紅、深橘紅、蘋果綠,上面印有“R”、“WY”、“66”、“888”標記。近年毒販利用青少年愛玩、警惕性低,將麻古包裝成不同生果味道的糖果形式出現,并加入不同果汁味,除了有士多啤梨、黑加侖子之外,還有檸檬味等可供選擇,外形七彩繽紛,與糖果無異。
那么,麻古為什么會讓人上癮呢?吸毒者吸食麻古的目的是為了捕捉和感受一種短暫的快感和興奮,這種體驗對吸毒者的覓藥行為起著強化作用??旄羞^后,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嚴重的抑郁、疲勞和激怒,這是一種痛苦的體驗,這種痛苦與再次尋覓“快感”的強烈欲望相交織,導致一種連續用毒的渴求和強迫行為,使吸食者越陷越深,不能自拔。與海洛因等傳統毒品相比, 麻古濫用人群更趨低齡化、女性化,具有較強精神依賴。據報道,麻古的欣快興奮與致幻作用大大超過了“冰毒”和“搖頭丸”,成為吸毒者追覓的新寵,具有較強的成癮性。
吸食麻古會有怎樣的危害呢?麻古濫用方式為“燙吸”,通常是幾個吸食者共用一個“燙吸”裝置。吸食者濫用后可以產生欣快、多語、幻覺、性欲亢進等異常反應。不同顏色的“麻谷丸”與機體相互作用后產生迥然不同的精神狀態,或為極度亢奮,睡意全無,健談,可以長時間自顧自不停嘮叨;或出現幻聽、幻覺,疑心重重,對周圍人甚至家人失去信任;還可以產生強烈的性欲望,一些人行為失控。長期服用麻古會導致情緒低落及疲倦、精神失常,損害心臟、腎和肝,嚴重者會導致中毒、休克或死亡。
“麻古”的防治
麻古成癮的治療重在預防。
首先,要學會對包括麻古在內的一切毒品說“不”。拒絕出席任何吸毒的場合,不相信朋友所說的“麻古不是毒品“、”吸食麻古不會上癮”等一些謊言,不盲目追求時髦跟風。遠離毒品,珍愛生命!
其次,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,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,比如有氧運動、音樂、旅游等,使得毒品無處可入。
再次,正確對待生活或工作中的挫折,加強溝通,學會自我調節,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。必要時可求助心理治療師或精神科醫生進行心理干預。
最后如果您和您的朋友不幸陷入了麻古的泥沼,甚至出現了幻聽、疑心重、脾氣大等精神癥狀,請及時求助戒癮科醫生或精神科醫生進行住院系統治療,以控制精神癥狀,并戒除毒癮。
麻古,是泰語的音譯,產自金三角,其主要成分是甲基苯丙胺和咖啡因,是一種加工后的冰毒片劑,屬苯丙胺類興奮劑。先在泰國、菲律賓及馬來西亞流行,近年來始流入內地及歐洲等地。
“麻古”的前世
1893年日本化學家合成了甲基苯丙胺。由于其結晶體的外形無色透明、晶瑩剔透,故也被稱為冰毒。由于具有中樞神經興奮作用,能消除睡意,解除疲勞,因此日本人將其稱之為“覺醒劑”。
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,美國、德國等交戰國家把冰毒作為軍事用藥,用來強化士兵的行動、消除士兵的疲勞和保持長時間的警惕性。納粹軍廣發冰毒予士兵以作興奮劑之用,特別是在蘇德戰爭時的黨衛隊人員及德意志國防軍。據說希特勒亦曾經注射過冰毒。日本則將殖民地韓國作為冰毒的生產基地,作為軍需品供軍隊使用。因此我們就不難理解二戰戰場中日本“神風特攻隊”的自殺攻擊瘋狂行為了。第二次世界大戰后,即上個世紀50年代,大量苯丙胺從日本的軍隊流入民間使用,導致50多萬日本民眾濫用苯丙胺。1954年日本立法禁止濫用“覺醒劑”,才遏制了其流行趨勢。
冰毒在我國,是新出現的“老毒品”。解放前夕和解放初期,在重慶、上海、南京等地的藥店和地攤上,出現的“抗疲勞素”即是冰毒,系美軍在戰后捐贈給國民黨政府的戰爭物質之一。隨后在我國個別地區出現了生產和濫用,于是國家便出臺了相關法規進行禁止,使得冰毒在我國銷聲匿跡近30年。
20 世紀60 年代后,大量冰毒從韓國和臺灣傳入美國的西海岸地區,致使夏威夷和南加利福尼亞州的冰毒濫用問題越來越嚴重。一些歐、美國家,主要在夜總會、酒吧、迪廳、舞廳中濫用這類毒品。90年代后,以冰毒、搖頭丸為代表的“舞會藥”在全球范圍形成流行性濫用趨勢,濫用群體從早期的搖滾樂隊、流行歌手和一些亞文化群體蔓延至以青少年群體為主的社會各階層。
“麻古”的今生
麻古在我國大陸地區又稱為“冰毒片”, 俗稱“紅辣椒”、“小紅豆”、“麻果”、“嘮嗑藥”、“強奸藥”、“搶劫藥”等。其主要成分為甲基苯丙胺和咖啡因,并添加有其他成分的成癮物質。
麻古外觀與搖頭丸相似,為圓形、片劑,黃連素藥片大小,呈玫瑰紅、淺橘紅、深橘紅、蘋果綠,上面印有“R”、“WY”、“66”、“888”標記。近年毒販利用青少年愛玩、警惕性低,將麻古包裝成不同生果味道的糖果形式出現,并加入不同果汁味,除了有士多啤梨、黑加侖子之外,還有檸檬味等可供選擇,外形七彩繽紛,與糖果無異。
那么,麻古為什么會讓人上癮呢?吸毒者吸食麻古的目的是為了捕捉和感受一種短暫的快感和興奮,這種體驗對吸毒者的覓藥行為起著強化作用??旄羞^后,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嚴重的抑郁、疲勞和激怒,這是一種痛苦的體驗,這種痛苦與再次尋覓“快感”的強烈欲望相交織,導致一種連續用毒的渴求和強迫行為,使吸食者越陷越深,不能自拔。與海洛因等傳統毒品相比, 麻古濫用人群更趨低齡化、女性化,具有較強精神依賴。據報道,麻古的欣快興奮與致幻作用大大超過了“冰毒”和“搖頭丸”,成為吸毒者追覓的新寵,具有較強的成癮性。
吸食麻古會有怎樣的危害呢?麻古濫用方式為“燙吸”,通常是幾個吸食者共用一個“燙吸”裝置。吸食者濫用后可以產生欣快、多語、幻覺、性欲亢進等異常反應。不同顏色的“麻谷丸”與機體相互作用后產生迥然不同的精神狀態,或為極度亢奮,睡意全無,健談,可以長時間自顧自不停嘮叨;或出現幻聽、幻覺,疑心重重,對周圍人甚至家人失去信任;還可以產生強烈的性欲望,一些人行為失控。長期服用麻古會導致情緒低落及疲倦、精神失常,損害心臟、腎和肝,嚴重者會導致中毒、休克或死亡。
“麻古”的防治
麻古成癮的治療重在預防。
首先,要學會對包括麻古在內的一切毒品說“不”。拒絕出席任何吸毒的場合,不相信朋友所說的“麻古不是毒品“、”吸食麻古不會上癮”等一些謊言,不盲目追求時髦跟風。遠離毒品,珍愛生命!
其次,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,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,比如有氧運動、音樂、旅游等,使得毒品無處可入。
再次,正確對待生活或工作中的挫折,加強溝通,學會自我調節,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。必要時可求助心理治療師或精神科醫生進行心理干預。
最后如果您和您的朋友不幸陷入了麻古的泥沼,甚至出現了幻聽、疑心重、脾氣大等精神癥狀,請及時求助戒癮科醫生或精神科醫生進行住院系統治療,以控制精神癥狀,并戒除毒癮。